close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覽世界地圖,馬爾地夫群島彷彿揉碎的藍寶石,在有如天鵝絨的印度洋上,輕巧地散落成一條精緻亮眼的飾品。馬爾地夫是由一千一百九十多座小島組成,陸地總面積不過三百平方公里,狹長碎裂的地形,乍看之下,好似巨人玩的跳房子遊戲。把地球儀轉呀轉,雙眼掠過各大板塊的空檔,要忽略它的存在並不難;誰知哪一天,地球儀轉著轉著,這些藍寶石就真的再也找不著了?

二○○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旗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在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預測,二一○○年以前,海水的高度將會因全球暖化而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同時,更有專家指出,若將冰山的不確定因子納入考量,實際的數字恐怕要高出最壞的預測值。

馬爾地夫所有的島嶼中,大約百分之八十距離海平面一公尺左右,至高點也不及三公尺,名列榜上「世界最低國」。如果氣候專家們的預測無誤,屆時因溫室效應而上漲的海水,可能將造就另一個亞特蘭提斯。

島上無山無河,皆由珊瑚沙平鋪而成;群島之下,由兩千多公尺高的海底火山支撐。數千萬年前,火山噴發後,珊瑚圍著露出海面的山頂形成裙礁,火山逐漸沒入海平面以下的同時,裙礁也沿著原本的海岸線發展成環礁,此後,水流經年累月地將石礫和珊瑚碎塊沖積於環礁上,繼而形成一座座島嶼。換言之,馬爾地夫珊瑚島的位置,剛好在海底火山的頂部周圍,土地貧瘠,物資堪虞。而且,十分脆弱。

海島危機:珊瑚的消逝

一九八七年的一場大水,撼動了首府馬律(Malé)島,而且幾乎沖走了前總統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的座車,加堯姆隨後發表了第一場關於海水可能淹沒馬爾地夫的演說。三年後,由日本贊助,耗資六千萬美金打造的防波堤竣工,沿著馬律的南岸一帶,隔離了所謂危險的大海和看似安全的陸地。

馬律之所以受到大水的嚴重侵襲,原因之一,便是該島四周的珊瑚礁所剩無幾。從前是珊瑚多、人少,傳統住屋常以珊瑚沙建成,每一棟都別具特色;現在則是人多於珊瑚,馬律島外的珊瑚礁,就慘遭爆炸的人口開採殆盡。

熱帶島嶼的最大資產,要屬珊瑚了。無論是島上潔淨的珊瑚沙,或是海底五彩繽紛的活珊瑚,都是世界各地的海洋愛好者,心甘情願砸錢來馬爾地夫朝聖的最大誘因。除此之外,珊瑚礁也在小島外圍形成一道天然防護牆,削弱海水的侵蝕力。

然而,根據全球珊瑚礁聯盟(GCRA)的資訊,肇因於氣候變遷,世界各地的珊瑚都逐漸白化。珊瑚的殞沒,首當其衝的便是馬爾地夫等低地國。失去珊瑚,就等於將失去海岸,全球所有低海拔小島,甚至包括大部分的孟加拉,都可能因此而沒入海中。一九九八年被公認是歷史上次熱的年分,馬爾地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珊瑚都遭熱浪襲擊而亡。爾後雖然逐漸恢復生機,但其過程得花個十年以上。

如今,馬律島外的珊瑚礁由三角消波塊堆疊而成三點五公尺高的防波堤取代,防止海水侵蝕或許有效,但面臨海水上升的危機關頭,「遷國」仍被視為較為實際的作法。

去年十月當選的新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告訴媒體,他打算撥出一部分的觀光收入,作為購買新國土的儲蓄基金,如果最糟的情況不幸被言中,尚能舉國遷往新家園。「我們雖然不想離開馬爾地夫,但也不想成為氣候難民,在帳棚裡住上數十年。」納希德總統說。

政府經貿部的官員伊納茲確信,「遷國是無可避免的未來。」他也不忘呼籲,「我們的島嶼很脆弱,但我們的政府能做的並不多,所以必須藉媒體的力量,提醒國際間應該正視全球暖化。這裡是很漂亮的,希望大家能為保存美景盡一份力。」馬爾地夫境內所有的島嶼,僅兩百座有人居住,人口約為三十六萬,境內缺乏工業及大型農業,相較於其他工業大國,它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謂微不足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水泥叢林↑ 馬爾地夫首府馬律,為嚴防大水而打造三角消波塊圍成的防波堤。島上大廈林立,被當地人視為亟欲逃脫的「水泥叢林」,與民風質樸的小島相較,天然美景已盡失。(攝影/Brian Knutsen) 修築堤防↑ 為防止海水侵蝕,度假飯店島上已修築堤防。員工在水流中載浮載沉地綁築新堤防,減緩沙灘流失。 海嘯重創↑ 海嘯重創一年後,「綠色和平」組織自空中拍攝康都魯都島,沿岸光禿、屋歪樹倒;曾經過度負載著不斷填海造地的居民,是該島不堪一擊的原因之一。(攝影/Daniel Beltra/達志影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stexile0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